自從上次在朋友家吃到那顆驚為天人的手工白饅頭後,那股純粹的麵香和紮實中帶著輕盈的口感,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。什麼機器做的、便利商店賣的,通通被打入冷宮!那股自然的甜味和帶著點嚼勁的滿足感,根本是冷凍饅頭無法比擬的。我這人就是貪吃又手癢,立刻捲起袖子,決心要在家裡征服這看似簡單,實則暗藏玄機的「白饅頭做法」。
說真的,一開始我以為「白饅頭做法」嘛,不就是麵粉加水揉一揉,蒸一蒸?結果呢?第一次的成品,硬得差點能當棒球丟,朋友還開玩笑說可以防身用(笑)。這才發現,魔鬼真的藏在細節裡!
目錄
白饅頭做法關鍵第一步:選對夥伴(食材篇)
萬事起頭難,「白饅頭做法」成功的基石,絕對是選對食材!別看就那幾樣,學問可大了:
- 中筋麵粉:這是靈魂! 我試過高筋,口感太Q像在吃麵包;低筋呢?撐不起來,蒸完軟啪啪。臺灣常見的品牌像水手牌、聯華紫金牌的中筋麵粉都很不錯,蛋白質含量大約在10-11%之間,最適合做出鬆軟帶點嚼勁的白饅頭。記得買新的,別用開封太久受潮的粉喔!
- 水: 看起來最不起眼,但影響可大了!強烈建議用過濾水或煮沸放涼的冷開水。 自來水的氯味,真的會偷偷破壞麵糰的風味。水溫更是關鍵中的關鍵!夏天大約用冰水(約5-10°C),冬天用溫水(約35-40°C),目的是控制酵母活躍度,讓麵糰在合適的溫度慢慢發酵。太燙?酵母會燙死。太冰?發不起來。
- 酵母: 讓饅頭「活」起來的魔法師!新鮮酵母風味最佳(像塊狀的,開封後要冷藏且儘快用完),但不容易買且儲存期短。速發乾酵母(Instant Dry Yeast)是家庭最方便的選擇,像法國燕子牌就頗受好評,用量省又好操作。記得檢查有效期!失效的酵母是饅頭失敗的一大元兇(我的第一次慘痛經驗啊…)。
- 糖: 不只提供微微甜味,更重要是餵養酵母的食物! 細砂糖溶解快,是我最常用的。不喜歡甜味,可以減量但別完全不加,會影響發酵活力。黑糖也行,但饅頭顏色就不會是純白了。
- 油(可選): 一點點液態油(如沙拉油、玄米油)或豬油,揉進麵糰裡能讓成品更光滑、組織更細膩,口感也稍微潤一點。不加也是可以的,就是樸實一點的口感。我個人偏好加一小匙,感覺表皮更亮。
想一次買齊沒煩惱?這張表幫你整理好重點:
食材 | 推薦選擇 | 關鍵要點 | 我的經驗談 |
---|---|---|---|
中筋麵粉 | 水手牌、聯華紫金牌 | 蛋白質含量10-11%,新鮮未受潮 | 別貪便宜買雜牌,口感差很多! |
水 | 過濾水 / 煮沸冷開水 | 水溫控制是關鍵!夏冰冬溫(夏5-10°C / 冬35-40°C) | 用溫度計輔助最準,尤其新手期 |
酵母 | 速發乾酵母(如法國燕子牌) | 確認有效期限! 用量精準(約麵粉的1%) | 買小包裝,用不完密封冷藏。失效酵母是噩夢! |
糖 | 細砂糖 | 提供酵母養分,微量即可(約麵粉的3-5%) | 完全不加糖,發酵可能較慢且風味較單薄 |
油 (選用) | 液態植物油(沙拉油、玄米油)或豬油 | 一小匙即可(約麵粉的1-2%) | 加了表皮更光滑,組織更細。豬油風味更傳統! |
白饅頭做法第二步:比例是王道(食譜篇)
玩烘焙最有趣也最怕的就是比例。經過無數次實驗(和吃不完的失敗品),這個基礎比例我認為最穩妥,成功率最高,口感也最平衡:
- 中筋麵粉:300克 (新手建議從這個量開始,好操作)
- 冷水/溫水:150-160克 (水量是重點!麵粉吸水性不同,先保留10-20克)
- 速發乾酵母:3克 (大約是1小匙,務必精準!)
- 細砂糖:15克 (這甜度很輕微,幾乎吃不出甜,主要是餵酵母)
- 食用油:5克 (約1小匙,選用)
等等!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:網路上食譜百百種,加牛奶的、加雞蛋的、加泡打粉的都有,哪個才是「正宗白饅頭做法」?我得老實說,追求「純粹麵香」和「紮實口感」的傳統手工饅頭,上面這個「麵粉+水+糖+酵母」的組合,才是最經典也最能感受到食材原味的。加了牛奶當然更香濃,但那就偏向「鮮奶饅頭」了;加泡打粉雖然能讓饅頭更蓬鬆,但那快速膨發的氣孔和口感,跟酵母自然發酵出來的層次就是不一樣!我個人偏愛這種單純的風味。
水量特別提醒:這是變數最大的地方! 不同品牌、不同環境濕度,麵粉吸水量都不同。千萬不要一次把水倒光! 預留10-20克,一邊揉一邊感受麵糰狀態。理想的麵糰應該是「柔軟但不黏手」。太乾?饅頭會硬。太濕?黏到你懷疑人生,整形困難,蒸出來也可能塌。
白饅頭做法第三步:手感與時間的魔法(做法篇)
重頭戲來了!這部分每一步都關係到成敗,也是「白饅頭做法」最療癒也最具挑戰的過程。跟著我一步步來:
步驟一:喚醒酵母(溶解酵母)
1. 取配方中少量的溫水(冬天用,夏天用冰水即可),水量大概是總水量的1/5就好(例如總水量160克,取約30克溫水),倒入酵母和糖。
2. 稍微攪拌一下,靜置5-10分鐘。你會看到表面開始浮出一層泡沫,聞起來有股發酵的微酸香氣。這代表你的酵母活力滿滿!沒泡泡? 慘了,酵母可能失效了,快換一包吧!(這錢不能省)
步驟二:初步混合
1. 將麵粉倒入大盆中(盆要夠大才好揉)。
2. 將活化好的酵母水倒入麵粉中。
3. 再倒入大部分的剩餘冷水(記得預留10-20克!)。
4. 用筷子或刮刀,以劃圈的方式攪拌,直到麵粉都吸收水分,形成鬆散的棉絮狀(或稱「雪花片」狀)。還有乾粉?這時才把預留的水一點點加入,直到沒有明顯乾粉為止。千萬不要心急一次倒完!
步驟三:揉麵 — 力氣活也是耐心活
這是「白饅頭做法」決定口感的關鍵步驟!目標是揉出「三光」:手光、盆光、麵糰光。
1. 把棉絮狀的麵疙瘩倒在乾淨的工作檯上(撒一點點手粉防沾)。
2. 開始用手掌根部,像推土機一樣,把麵糰往前推開、摺疊、轉90度、再推開… 重複這個動作。
3. 前5分鐘: 會覺得黏手又吃力,這是正常的!千萬不要因為黏手就狂加粉,那饅頭會變硬!堅持推揉,麵筋會慢慢形成,黏性會降低。
4. 5分鐘後: 感覺沒那麼黏了?這時才把配方中的食用油抹在手上,繼續揉!油會讓麵糰更光滑。
5. 總揉麵時間: 至少需要15-20分鐘!別偷懶!揉到麵糰非常光滑,切開一小塊看,幾乎沒有氣孔(或氣孔非常細小),像嬰兒屁股一樣嫩滑就對了!這步驟關係到饅頭的組織是否細緻。揉不夠?蒸出來表面坑坑疤疤,組織粗糙,吃起來粉粉的。相信我,揉麵是CP值最高的投資!
步驟四:第一次發酵 — 靜待生命綻放
1. 把光滑的麵糰滾圓,放回乾淨的盆中。
2. 盆上蓋上保鮮膜或濕布(防止表面乾燥)。
3. 放在一個溫暖、無風的地方讓它長大。理想的發酵溫度是28-32°C。冬天我會放在微波爐裡(微波爐內放一杯熱水製造溫濕環境),夏天就室溫(若超過32°C可以找陰涼處)。
4. 發酵時間:約1-1.5小時。重點不是時間,而是看狀態! 判斷標準:
- 體積變大: 膨脹到原來的1.5-2倍大。
- 手指測試: 食指沾點麵粉,在麵糰中央戳一個洞。洞口不回縮、不塌陷,就表示發好了!回縮?還沒好。塌陷?啊!發過頭了…會帶點酸味,口感變差。
我第一次做時,傻傻地看時間,結果冬天溫度不夠,發了快兩小時才到兩倍大。所以,看狀態比看時間重要一百倍!
步驟五:排氣與整形 — 塑造完美身型
這個步驟是讓饅頭組織更細膩、口感更紮實的秘訣!
1. 發酵好的麵糰取出,輕拍在撒了薄粉的檯面上,稍微按壓排掉大氣泡(不是叫你揉回去!)。
2. 用擀麵棍把麵糰擀開成一個長方形的大麵皮(厚度約0.5公分)。這動作能均勻地排出大氣泡。
3. 將長邊的一側往中間折,另一側也折過來疊上(像折三折的信封)。再把摺好的麵皮轉90度,重新擀開成長方形。這個「擀開→三折」的動作,重複2-3次。你會發現麵皮越來越光滑,質地更均勻。
4. 最後一次擀開成大長方形麵皮後(厚度一樣約0.5公分),從長邊緊密地捲起來,盡量捲緊實,減少空隙。
5. 用刀(利一點的!)切成自己喜歡的大小,寬度約4-5公分。切的時候要乾淨俐落,別猶豫,否則切口會黏在一起不平整。切下來的兩端也可以稍微整形揉圓,就是可愛的小圓饅頭。
步驟六:第二次發酵 — 最後的衝刺
1. 切好的饅頭生胚間隔擺在蒸籠紙上(防沾),放入蒸籠裡(記得蒸籠要放冷水或溫水,別放滾水!)。
2. 蓋上蒸籠蓋(但不要開火!),讓它們休息進行第二次發酵(又稱「醒發」)。
3. 醒發時間:約15-30分鐘。 重點還是看狀態!
- 饅頭生胚會變得更飽滿、更輕盈,用手輕輕按壓側面,會慢慢回彈,感覺像充滿空氣的氣球。
- 體積大約變成1.5倍大。千萬別發到2倍!蒸下去會塌給你看!
- 天冷時間長些,天熱時間短些。夏天我常常只醒15分鐘就好了。
步驟七:蒸製 — 見證奇蹟的時刻
1. 醒發完成後,才開火! 從冷水或溫水開始蒸。
2. 中大火把水燒開,看到蒸籠冒出大量蒸氣後開始計時。
3. 蒸製時間:根據饅頭大小,約15-20分鐘。(像我做的4-5公分寬,蒸18分鐘)
4. 蒸的過程中,絕對不要手癢開蓋偷看! 溫度驟降饅頭會瞬間塌陷(別問我怎麼知道的…血淚教訓)。
5. 時間到!關鍵步驟來了:關火後,悶5分鐘! 這步驟超重要!讓蒸籠內的溫度緩緩下降,饅頭表面不會因為驟冷而皺皮、塌陷。悶完再小心開一條縫,讓熱氣慢慢散掉一些,再完全開啟蓋子。
噹噹! 當你看到鍋裡白白胖胖、表面光滑、帶著自然光澤的饅頭時,那股成就感真的無法形容!這才是最正統的「白饅頭做法」帶來的滿足感!
白饅頭做法常見的翻車現場與救星
再熟練,偶爾也會失手。來看看這些饅頭殺手,怎麼避免?
問題現象 | 最可能的原因 | 解決之道 |
---|---|---|
饅頭硬得像石頭 | 水分不足 / 揉麵不到位 / 發酵不足 | 精準水量(寧可一開始濕一點,揉久一點)、揉足時間(揉至光滑無氣孔)、確保發酵到位(1.5-2倍大,戳洞不回縮) |
饅頭表面凹凸不平、皺皮 | 發酵過度(尤其二發) / 蒸完立刻開蓋 | 嚴格控制二發時間與狀態(1.5倍,輕按慢回彈)、關火後務必悶5分鐘以上才開蓋! |
饅頭塌陷、扁掉 | 二發過度 / 蒸製時溫度驟降(如開蓋) / 麵糰支撐力不足(揉不夠) | 二發勿過頭!、蒸製過程絕對不開蓋、確實揉麵至麵筋形成良好 |
饅頭組織粗糙、氣孔大 | 揉麵不足(氣泡沒揉掉)/ 排氣整形不夠徹底 | 揉麵揉夠時間!、整形時擀開折疊排氣步驟不可偷懶(至少2-3次) |
饅頭底部濕黏 | 蒸籠水滴落 / 醒發環境太濕 / 蒸好沒移出蒸籠 | 蒸籠布擰乾、蒸籠蓋包佈防滴水、蒸好後移出蒸籠放涼架 |
饅頭吃起來有酵母酸味 | 發酵過度(尤其第一次發酵) / 酵母放太多 | 控制發酵時間與溫度,避免過度發酵、精準秤量酵母 |
蒸籠的小撇步: 傳統竹蒸籠透氣性好,蒸出來饅頭底部不易濕黏,我最愛用。不鏽鋼蒸籠也沒問題,但記得在鍋蓋內側包上一塊乾淨的棉布,吸收滴落的蒸氣水,才不會滴在饅頭表面造成坑洞或濕黏。蒸布(籠布)使用前一定要擰得非常乾,或者直接在饅頭底部墊烘焙紙更方便。
Q&A:關於白饅頭做法的疑難雜症
Q1:怎麼判斷水量夠不夠?麵糰狀態最準確嗎?
絕對是!食譜的水量是參考值。最好的方法就是預留一部分水。當麵粉混合成棉絮狀後,如果還有明顯乾粉,就少量多次加預留的水。如果一開始就太濕黏到無法操作,也只能少量加點粉補救(但這是最後手段)。理想的麵糰應該是軟而不黏手,像耳垂般的柔軟度。 揉久了自然會光滑不黏。
Q2:為什麼我蒸的饅頭表面會裂開(開花)?有時又皺皺的?
表面裂開(俗稱開花饅頭)通常有幾個原因:
- 二發不足: 饅頭生胚內部氣體不夠撐開表皮就直接蒸,表皮會被內部突然膨脹的氣體頂破。確保二發到輕按慢回彈的狀態。
- 整形捲得太鬆: 捲麵皮時要緊密,切麵時刀要利落,切口才不會分離裂開。
- 火太大: 一開始就用猛烈大火蒸,表皮瞬間硬化,內部氣體衝破錶皮。建議從中大火開始蒸,或水滾上汽後轉中火。
表面皺皮則最常見於:
- 二發過頭: 饅頭生胚膨脹過度,麵筋支撐力不足,蒸好遇冷就塌陷皺皮。二發寧可不足也勿過!
- 蒸好立刻開蓋: 鍋內外溫差太大,緊繃的表皮瞬間遇冷收縮。務必關火後悶5分鐘以上!
Q3:做好的白饅頭吃不完怎麼儲存?隔天怎麼加熱才好吃?
手工饅頭沒防腐劑,常溫放容易變乾硬。最好儲存方法:
1. 徹底放涼! 溫熱時裝袋會有水氣,更容易壞。
2. 放入冷凍保鮮袋,盡量擠出空氣密封。
3. 冷凍儲存! 可以放2-3週沒問題。
想吃時:
- 電鍋法: 冷凍饅頭直接放內鍋(不用退冰),外鍋加半杯水(量米杯),按下開關,跳起後燜5分鐘即可。超方便!
- 蒸籠法: 水滾後放入冷凍饅頭,中大火蒸約8-10分鐘即可恢復軟Q。(時間比現蒸的稍短一點點)
- 微波法(較不推薦): 如果趕時間,冷凍饅頭表面噴點水,放可微波盤子上,旁邊放一小杯水,中低火加熱30秒-1分鐘。但口感容易外乾內濕,比不上蒸的。
最後的叮嚀
「白饅頭做法」真的不難,但細節決定成敗。第一次失敗很正常,別灰心!我那鍋「棒球」饅頭後來被我切成丁,炸成酥脆的饅頭丁沾煉乳吃,一點也沒浪費(哈哈)。重點是享受那個揉麵的過程,看著麵糰在你手中變化、長大,最後變成白白胖胖的成品,那種親手創造的滿足感,是外面買不到的。多練習幾次,抓到麵糰的手感、發酵的節奏,你也能蒸出會呼吸、香氣撲鼻的完美白饅頭!現在就試試看吧?你一定會愛上親手做饅頭的滋味!